从1971年创建时的小作坊式企业,到今天成长为生产规模在同行业中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巨人”,“力神铁链”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走来,每一步都那么铿锵有力,慷慨豪迈——
生产规模居亚洲之首,世界第三;
产品销往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平均每年生产的链条可绕地球赤道5周;
……
近年来,如东铁链厂有限公司正以惊人的大手笔书写着新的辉煌。那是什么力量让这个东方“力神”一次次创造着奇迹,实现了自我超越呢?带着疑问,记者专门采访了公司董事长陈德明。
命运,在求索中转折
“东方力神走过的是一条艰难创业之路,”陈德明说,“开始时,我们是一家只有二十几人的农机修理厂,生产的是手拉铁葫芦。”“企业如何发展壮大呢?当时的状况是肯定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陈德明苦思冥想,领着厂里一班人走南闯北,寻找企业发展的金钥匙。
上世纪90年代,一条极其宝贵的信息让陈德明把发展的目光投向了世界。当时他从市场上了解到日本一家商社需要大量的小轿车防滑链条,但是防滑链与一般链条不同,不但讲究内在质量,还要求外观漂亮。
“不管有多困难,有机遇就一定要抓住。”怀着美好憧憬,陈德明捧着图纸,和厂里仅有的几个技术员,在焊机旁,在实验室里,废寝忘食不分昼夜地工作着。四个多月后,第一批防滑链条问世了。首批产品送往日本,世界著名的汽车制造商给予很高的评价。由此,“力神”牌铁链诞生,也从此飘洋过海。
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他们发现每年生产的大批铁链都是通过四十多家外贸公司转销出口,这就造成了厂里跟客户的隔离,客户信息得不到及时反馈,影响了公司产品的研发创新,同时也影响了企业的利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德明带领一班人迈开了争取自营出口的艰难步伐。经过两年多的辗转奔波、据理力争,他们终于以优质的产品获得了自营出口权。
提到这些,陈德明至今仍是感慨万分,两眼噙泪。是啊!那是一段峥嵘的岁月。
活力,在改革中增添
2002年6月18日,对于如东铁链厂有限公司的员工而言,是个永远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企业由34个股东出资1000多万元一次性买断,实现了由全民大集体企业向民营企业的顺利转轨。
改制后的企业,机制变活了,自主经营的空间变大了,尤其在项目投入上,经营层能够在第一时间果断作出决策。几年来公司累计投入上亿元从德国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焊接成型设备,添置了100多台套国内一流的专业生产设备及配套设备,使得链条生产从编链到焊接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效能比改制前提高了3倍多。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企业每年开发新产品30多个,形成了七大系列400多个规格品种,其中高强度、高附加值链条出口已超过出口额的50%。铁链人走出了一道靓丽的科技兴企之路。
大力拓展国际市场,使得改制后的铁链厂有限公司建立起多元化的市场格局。企业先后组织实施了“提高出口铁链质量水平技术改造”项目和“开发高强度不锈钢链条、大规格高中度链条,提高出口链条质量水平技术改造”研发资助项目,极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目前,已有世界各地220多个客户与他们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大型五金超市,“力神”牌铁链已成为顾客的抢手货。 据了解,企业改制以来,每年销售收入均以5000多万元递增,而在今年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仍然保持了10%以上的增幅。
责任,在发展中增强
“人是立业之本”。改制后的铁链厂有限公司不仅没有精简一名员工,相反还让员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公司党总支对员工始终做到“五上门”:婚丧大事上门、疾寒冷暖上门、纠纷上门、思想情绪上门、春节上门。企业每年坚持为职工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职工年人均工资2万余元。几年来,企业还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改善生产条件,并通过引进自动化设备,大幅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企业壮大了,富裕了,但是社会责任永远是第一位的。多年来,企业一直按章纳税,诚信经营,去年上缴税金3000多万元,每年拿出80多万元赞助社会公益事业,为企业所在村组安装有线电视、自来水,兴修水泥路、防渗渠,帮助学校、医院改善条件、添置设备等。近年来,他们还积极响应县委全民创业的号召,共创办10多个动物链加工厂,解决了岔河镇400多人的就业问题。
保护环境、注重周边和谐发展是如东铁链人的一贯治厂方略。企业自创办以来,就非常注重保护环境,每年投入100多万元用于废弃物、废水的处理,保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从没有因污染环境、征地等与周边群众发生矛盾。(曹建忠、徐建彬、韩亚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