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张平 记者 桑晓梅、冯志明
长沙镇三民村渔民穆国山望着巨龙似的黄海大桥,怎么也不敢想象,祖祖辈辈居住的海边,居然建起了大海港,而真正开工建设只用了两三年时间,今年10月份就要通航了。和老穆一样,世代与大海相伴的渔民们越来越感受到沿海开发带来的巨大变化:海港逶迤,风车飞舞,厂房林立,往日寂静的滩涂热闹起来,繁华起来。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一批海洋科学家来如东调查海洋资源时发现,在海岸外10多公里处,水深达到17米,可行驶10至20万吨级的巨轮,是罕见的天然深水港址。从此,建设东方大港成了百万如东人的梦想。20多年来,一代代如东人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2005年,拿到国家发改委的一纸批文,如东人建设洋口大港的愿望终于成为现实。
按照产业兴港的开发思路,从2003年11月围起第一块滩涂开始,至今5年时间,10万吨级加减载锚地建成,首次航道试航成功;海上人工岛太阳岛1.44平方公里围填成功,其中LNG接收站区块已交付中石油使用;首期10平方公里的临港工业园各项基础设施建成,12.6公里的跨海大桥全面贯通。从2006年起,市县两级组织实施洋口港“规划审批、工程建设、招商引资”三大会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加快洋口港开发建设进程,由中石油、新加坡金鹰集团、江苏省国信集团投资的江苏LNG接收站和电厂项目,由香港保华集团投资的洋口港临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北京华睿集团、国电龙源集团、江苏省国信集团投资的如东风电项目已正式落户开发区,投资规模逾300亿元,同时由政府配套的疏港铁路、疏港公路、疏港运河、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全面铺开。一个以石化、能源、冶金、现代物流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临港工业区,呈现在世人面前。
洋口镇闸西村村民薛亚琴指着脚下的土地告诉记者,这里5年前还是一片涨潮时白浪滔天的沙滩,如今,映入眼帘的已是平坦宽敞的一级公路、中国沿海一流精细化工集聚区。70平方公里的滩涂上崛起了国家级中心渔港、建设中的南黄海风情旅游集中区和生态型工业园区。
我县自建国以来持续不断地依法匡围滩涂,过去一直用来发展种养加工项目,垦区的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如何利用来之不易的匡围土地,县委、县政府决定用途升级,在这儿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并把建设标准定为国际水准、国内一流,委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小洋口地区总体规划。渐渐的,这里成为如东沿海开发的第二个主阵地和如东经济发展的四大平台之一。绿树成荫、芳草萋萋,谁会想到这里的4亿多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全部是“借的老板的钱”。“土地换资金”的一条思路,把过去单纯靠政府出钱的死棋下活了。一期工程5.87平方公里建成后,近百家企业的老板带着百闻不如一见的亢奋,把一笔又一笔资金集聚在这里,计划总投资达90亿元。此外,南通中小学生素质基地、南通驾驶人考培中心、金蛤岛温泉度假村、刘埠海鲜城等一批重点工程落户园区,沿海地区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辽阔的海滩一望无垠,沿着如东的海岸线矗立着一台台80多米高的风车。站在风车脚下仰望,会被深深地震撼:扫风直径超过80米的白色叶片,执着而有力地在天穹舞动。这道独特的“风景”由国家特许权示范项目如东风电一期10万千瓦工程和二期15万千瓦工程机组组成,其中二期工程于2006年10月25日正式并网发电,到今年发电量突破3.5亿千瓦时。这是全省第一批成功并网发电的风电机组,标志着拥有丰富风力资源的江苏告别了没有风电的历史。10万千瓦的风电一期、15万千瓦二期、7万千瓦三期等项目,可望在5年内全部建成,届时我县将形成100万千瓦发电规模,成为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场。
除了洋口港临港工业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外,如东东安科技园区也成为沿海工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随着人民电器等企业相继落户,这里将建成集机械、电子、新材料、食品加工为一体的研发、生产、制造基地,一个10万人规模的新兴的工业新城,成为沿海经济的又一增长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