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人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交通”,当年的“汽车跳,如东到”早已成为历史,城市公路的里程从少到多,等级从低到高,城市道路如游龙延伸——
出门走50米远的水泥路,就到了极为宽敞平坦的黑色柏油路面,住在城北居委会附近的薛大妈今年作出决定,同意全家实行交通工具的换代升级:她拿出存款,为在正大公司上班的儿子买了一辆奥迪车,女儿则换了一两大白鲨摩托车,她自己也买了一辆电动车每日接送在小学读书的孙女。
“出脚方便多了,晴天没有灰尘,雨天没有泥浆,多少天车也不用水洗。”薛大妈这样说。
路越来越好走,出门越来越方便,这是县城市民普遍的感受。改革开放30年间,当年的“汽车跳,如东到”早已成为历史,城市公路的里程从少到多,等级从低到高,高等级从无到有……路似彩虹,绽放着一束束和谐的光芒;路如琴弦,演奏着一曲曲发展的乐章。30年来,县城道路 “脱胎换骨”,迤逦的黑色如游龙延伸。
据县建设局市政管理处负责人介绍,1982年前,县城和建制镇、乡集镇镇区道路也就是宽3米上下的石板路和几条对外联系、能通行汽车、宽度在7米以下的砂石路,各种市政基础设施极为简陋。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如东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县委、县政府制定“以路兴业,以路兴县”的发展战略,提出“想要富,先修路”的口号。1985年,对县城江海路进行整修,部分改为水泥路面;1987年,对县城主干道人民路实施拓宽改造,机动车道9米,铺设水泥路面,非机动车道铺设沥青路面,全长1170米;1988年,拆除老城区民房开辟新的城区主干道青园路,自江海中路向南至交警大队。至1990年,已建成主要道路16条,全长14.9公里,基本形成方格化道路网络。
1991年始,在全省率先组织实施“黑色路面”工程,全方位进行砂石路面改造; 1995至1996年,“双学”(学张家港、学海门)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加快了县城道路拓宽改造及街道景观建设,先后新建、扩建人民北路、江海西路、通海路、北环路、东环路、范堤南路、黄海路、南公路、弹琴路,路面全部实现硬化,二年中市政建设共投资4000万元;2000年,对黄海西路实施拓宽改造,长550米,宽24米,投资500万元。2003年,在县城北区新建黄山路、泰山路、珠江路等。至2005年底,县城区已建成大小道路近50条,总长90公里,道路总面积251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2平方米。
“县城跟原先的老城区不一样了,道路变化最快。”古池社区的朱大奎说,他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对县城的发展变化都了如指掌。“改革开放前,只有人民路、江海路等几条街道,也是当时最热闹、繁华的商业中心,每到重大节日,狭窄的街道拥挤不堪,人们行走都十分困难。现在不仅老城区拓宽了,城北城南的新区道路十分宽敞气派。”
更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以来,我县全面实施“十一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市政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06年上半年实施县城工业新区二期道路扫尾工程、外环东路工程、城区污水收集系统、关西桥等8项重点市政工程,总投资约3.6亿元。去年,县城续建、新建市政工程23项,累计完成总投资47171万元。今年,我县安排市政工程建设项目22项,其中续建工程9项,新建工程13项,全年计划完成投资数亿元,其道路工程项目之多、投资规模之大都是历年之最。
城市道路,那迤逦的黑色穿过街道,连接桥梁、广场,将市民的幸福生活串联起来,穿越了沧海桑田的历史,向更加绚丽的明天延伸……。(张松泉、范 蓓、益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