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代,“快达农化”经历了一次次洗礼,而一场以转变企业产权制度为目标的深刻变革,则如一剂灵丹妙药,使得她脱胎换骨,生机盎然——
编者按 从1993年开始,一场深化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在我县打响。在计划经济下成长起来的企业一时陷入迷惘、困惑、阵痛之中,下岗失业问题随之而来。今天,企业改革已走过了“阵痛期”,当我们回头重新审视那场改革,或许对它会有一个更清晰而全面的认识。“浴火中重生”系列将回顾一家国有企业改制的前前后后,一家乡镇企业在向民营企业的嬗变中如何做大做强,一名下岗职工挑战命运的自强之路。
在眼下宏观环境趋紧、运行成本增加,不少企业举步维艰的形势下,江苏快达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1至8月份实现产值、销售、利税同比均增长20%以上;新上的年产3000吨毒死蜱项目全面建成,总投资超亿元的洋口化工园新厂区正在加速推进。面对喜人业绩,公司董事长施永平感触最深的便是“改革”二字:“改革使得企业的机制变活,动力增强,发展的步伐既快又稳。”
数据显示,“快达农化”实施产权制度改革8年来,无论是发展的总量,还是运行的质态,均实现了大踏步跨越:销售收入、出口创汇以及利税同步增长了5倍多,资产负债率降低到50%,贷款余额从1亿多元降至4882万元,告别了高负债的历史。
勇于第一个“吃螃蟹”
“快达农化”的前身是有着30多年历史的原国有企业——如东农药厂。到2000年,这家企业累计负债超亿元,职工人数1600余人,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成为企业发展的沉重包袱。
这一年,全县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攻坚战开始打响,作为“老字号”的如东农药厂成为改革试点的首批企业。时任厂长的施永平主持了这次改革,由6家法人共同发起组建了快达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职工股的占比分别为45.75%、44.88%。这一改革虽然改变了国有资产独资的产权格局,但并未从根本上实现“公退民进”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尤其是企业冗员多、债务重等困难未能消除。
2002年,“快达农化”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在全县县属大而盈企业中又一次率先实行了民营化再改制:国有股全部退出,职工股进行股权流转,同时吸纳新股本,由32个股东认购公司全部股份。彻底的改制使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营化企业应运而生,也为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构建了新平台。
继后几年,“快达农化”又从转换经营机制入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精简机构、竞聘上岗,职能科室和中层干部减至原来的一半以下;人企分离、减员增效,职工人数减至1000人,并重新签订了劳动合同;推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大力度改革工资分配、岗位职责等制度……这些改革措施的施行,不仅革除了原国有企业的弊端,更重要的是使得企业发展的活力空前大增。
在创新中做大做优
在南京工业大学,有一个实验室是“快达农化”去年投资近百万元建立起来的,这里将为企业产品开发源源不断地提供新技术、新项目。
改制后的“快达农化”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在发展的第一位,先后与国内1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并通过外招内培建立了自己的科研队伍。对科技人员,公司不仅在工资和福利待遇上给予倾斜,还根据产品的盈利情况每年给予5%至10%的奖励,以调动他们开发产品的积极性。据了解,几年来,“快达农化”已成功开发涉及除草、杀虫、杀菌三大领域,共6个系列的60多个农药产品。
科技创新,带给企业的是不竭的发展源泉。一个用于高档经济作物杀菌的异菌脲项目,不仅填补国内空白,还被列为国债投资和国家火炬项目,产品销往欧美等地;通过自主创新研发的绿麦隆系列产品,获评省科技进步奖,每年为企业创造的利润高达1000多万元……
近年来,“快达农化”先后跻身于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农药生产五十强企业、南通市百强民营企业之列,多个产品获评省高新技术产品、名牌产品称号。
和谐也是生产力
“真是没想到,改制后的企业虽然民营化了,却让我们感到更踏实、更温暖了,我们工作的劲头也比以前更足了!”一位生产一线的员工如是感慨。
不因企业产权的改革而弱化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是“快达农化”凝聚人心,谋求发展的一大法宝。几年来,公司坚持做到按期为职工缴纳“五险一金”,保证每年工资以10%的幅度递增。今年还将带薪休假制度列入集体合同。在职工生活上,制订了登门拜访、节日慰问等项制度,并为困难职工建立了帮扶基金。
“企业的发展就是我们的发展,企业的利益就是我们的利益。”这已成为“快达农化”员工的共同心声。营销员李葛明为了开拓海南一带市场,坚持每天乘坐公共汽车走乡串村,每年销售额都保持成倍增长;联合国来企业开展禁化武器核查,所有员工夜以继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结果赢得了联合国视察组和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快达农化”的职工开展“小改小造”和提合理化建议,就为企业创造效益300多万元。
(周瑞平、韩亚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