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露天电影:上世纪80年代农村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之一。每到放映日,孩子们兴高采烈奔走相告,大人们高兴之情也溢于言表。孩子们都会早早吃好晚饭,带着自家小板凳,成群结队地从各个村庄赶去抢地盘,晚到的只能站在凳子上,有些小孩干脆骑在大人的肩膀上,有时候人实在太多,一部分人还不得不去银幕的背面观看。
【往事回放】被采访人:任乃贵(丰利镇文化站长)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农村群众对文化娱乐的极度渴望和对观看电影空前高涨的热情,我县各地的“包场”露天电影也放映得相当频繁,观众之多可比过去的“赶庙会”。丰利镇文化站长任乃贵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国产的第一部彩色宽银幕武打功夫片《少林寺》在丰利镇放映时,掀起巨大的观映热潮。放映的当天晚上,在该镇分4个放映点,不停地来回“跑片”,以确保4个放映点能同时正常观看。当天的观映人次约有6000人之多。观众在兴高采烈观看的同时,却把几个“跑片”的放映队员累得够呛。
露天电影虽说能满足普通老百姓的娱乐需求,但由于它在室外放映的局限性,有时也不免出现意外。任乃贵介绍,有一次在一个大队(村)放映电影时,片子放映到一半,大家正看在兴头时,天却下起了大雨。当地的群众为了能继续观看,主动到家中为放映人员拿来了雨衣,放映机也用雨具遮住,然后他们又纷纷各自回到家中拿来雨具,在雨中一直把影片看完。“虽然下着雨,但群众的心里却是美滋滋的。当年群众观看露天电影的劲头确实是令人叹为观止!”任乃贵说,“像这样在雨中、雪中观看电影是常事。夏天有时碰到特大的雷阵雨,不得不停止放映,但群众还是不散,一直等到雨停了,继续观看。”更有甚者,有观众对一部电影着迷,放映队放到哪儿,他们便跟到哪儿,观看同一部影片。在丰利镇曾经有一位“戏迷”就有连看6场《红楼梦》的纪录。
【新闻链接】 改革开放以来,先进文化不断占领农村阵地,原本贫乏的农村群众文化日益丰富多彩。电影,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传播文化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当时每个乡镇都成立了电影放映队,每年在各镇村放映影片达百部之多,在那个群众文化极其贫乏的年代,无疑是老百姓的饕餮大餐。改革开放初期,我县有线广播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1991年随着无线调频广播的开通,广播成了农村传播文化的主流媒体。1980年县电视转播台正式转播电视节目,电视机又悄然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电视节目使农村文化变得多姿多彩。1996年县电视台建成并正式对外播出,地方自办节目的开办,又为弘扬地域文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1993年我县有线电视的入户,至今已发展门樘入户率95%以上,使电视节目更加丰富多彩,收看电视节目成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电脑和网络逐渐进入了寻常百姓之家。随着农村信息化工程的开展,我县享受农村信息化带来便利和实惠的家庭已经达到2万多户,每百户家庭电脑拥有率达到33%。
农村文艺演出频繁多样,文化设施建设程度加快。自改革开放起至上世纪末,每年春节期间,文化部门都在全县各镇村组织开展“春节文艺调演”活动,不但推动了农村文艺创作,繁荣了农村文化,还使“跳马伕”、“新店山歌”、“浒澪花鼓”等文艺精品打响品牌走向全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县还不断加强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目前,各镇村都设有一定规模的图书室、健身房、乒乓球室、棋牌室等场所。(徐海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