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首 页 广电概况 重点工作 新闻传媒 有线电视 数据服务 服务承诺 文件法规
如东快讯
·直播现场
·爱心捐赠
·洋口港第二座码头开建
·缅怀先烈
·视察港口
首页优秀节目报纸优秀栏目 >  正文
阳光总在风雨后
【发布时间】2009-9-23 16:09:47 【浏览次数】  【编辑】 【作者】

8年前,袁绍明夫妇双双下岗;8年后,他们创建的明尧织造有限公司成为袁庄镇的骨干企业。在这条荆棘丛生的再就业之路上,交织着泪水与欢笑、彷徨与希望——

 “没有当年的改制,就没有我今天的企业”。南通明尧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袁绍明回忆自己二次创业的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袁绍明1984年退伍回乡,进县政府第二招待所工作,6年后调到国营双甸棉纺厂跑供销。其爱人李丽尧1982年就在“双纺”劳资科工作。2001年,“双纺”改制,夫妇俩双双下岗后,赴袁庄创办“明尧织造”,如今该公司已成为袁庄镇的骨干企业,年销售近3000万元。

泪别“双纺”  路在何方

2001年,国营双甸棉纺厂已像大海里一艘不堪重负的巨轮,随时有沉没的危险,已到了非改制不可的地步了。县政府一纸令下,“双纺”很快进入了破产清算程序,职工全部下岗,等待企业改制重组后择优上岗。虽然厂里已好长时间发不出工资了,可是那天真的要离开这个曾经为之奋斗了10多年的“大家庭”时,袁绍明夫妇俩的心里真不是滋味,他们不明白,这么大的一个企业怎么说垮就垮了呢?

走的那天,夫妇俩一遍又一遍地擦着办公室门窗的玻璃,望着窗外熟悉的景物,他们心里清楚:像他俩这种供销、行政方面的人员再回厂的希望已很渺茫了。临近黄昏,夫妇俩才走出厂门。再回首,望一眼昔日温暖如家的工厂,泪水禁不住地滑了下来,前面的路在何方?

破釜沉舟  选择坚强

夫妇俩回到家里就商量今后的出路,两人都不到40岁,靠每月几百元的失业救济金,上有老下有小,怎么过日子?去打工,虽能糊一口饭吃,但终究是国营大厂出来的,心里觉得别扭;开饭店,虽在“二招”做过几年的厨师,但又没有好的市口。夫妇俩思来想去,还是搞纺织,这才无愧于在“双纺”付出的10多个春秋的青春年华。

第一步是厂办在何处?一日,袁绍明回袁庄老家,发现袁庄镇有一个塑料厂已破烂不堪,看样子已倒闭多年。他心里一热,这不是一个好地方?他找到了时任袁庄镇党委书记的葛可山,说出了自己的意愿。葛可山当即拿出了一叠县里、镇上支持全民创业的文件,表示极力支持,并很快达成了协议,袁绍良买下了这个倒闭的塑料厂。

办厂的地方找到了,办厂的四要素“资金”、“技术”、“质量”、“销路”又在哪里呢?夫妇俩一商量,把家里的4层楼房以40万元的低价给卖了,又把刚买不久的一辆小轿车给卖了,同时向亲朋好友东凑西借,共筹集了100万元。夫妇俩还分头联系了原来厂里的几个技术骨干和一些熟练工。袁绍良又依靠自己11年跑供销所建立的关系,找到些织布厂接一些加工单子。

就这样,夫妇俩告别了双甸镇舒适温暖的家,搬进了长着1人多高杂草的塑料厂,打了半年多的地铺,一个颇具规模的织布厂在如东的“大西北”诞生了。

沐浴阳光  感恩时代

“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明尧的发展和壮大!”袁绍明夫妇深有感触地说。

“明尧织造”8年三大步就是最好的说明。创业之初,按照县政府对下岗职工自主创业及企业吸纳下岗工人就业的文件精神,免了3年的税收,为企业的发展积蓄了力量。2003年,“明尧织造”投入400万元,兴办浆纱厂,袁庄镇为其解决了用地、用电等一系列的问题。去年年底,“明尧织造”又投入900万元,兴办了纺纱厂,袁庄镇为其提供了一条龙“保姆式”的服务,使企业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开工、投产、增效。如今,袁绍明夫妇有了更大的目标,准备投资一个轧花厂,配齐棉花收购、轧花、纺纱、浆纱、织布、染整一条龙的生产线,打出自己的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做中国家纺市场的“小巨人”。

“我们遇到了一个好时代,是时代造就了明尧,明尧就应该回报这个时代,回报社会。”袁绍明夫妇如是说。8年来,镇上的公益事业,他们争着去做,建桥、修路,慰问敬老院,支持学校建设,公司每年都要拿出10多万元;公司总共只有130多名职工,吸收的下岗工人就有50多人;企业发展了,许多员工想入股分红,夫妇俩说:“欢迎大家入股,企业赢利大家分红,企业亏损你们的投资拿利息。”就这一句话,全公司员工的心凝聚在了一起,这是一股无穷的力量。近两年来,纺织企业大量亏损,而“明尧织造”却年年赢利,其中的奥妙不言而喻。(丁甫其、王白石)

 

 苏ICP备08101270号 版权所有  如东县广播电视局 如东县广电局数据中心制作
地址:中国江苏如东县掘港镇泰山路 电话:0513-84513370/81995220 传真:0513-84524411
友情链接:中国广电网 江苏广电 南通广电 海安广电 海门广电 通州广电 江海论坛 如皋广电